top of page
Search

循環世界(荷蘭) 曾被遺棄的土地 Buiksloterham

Updated: Sep 7, 2018

近年來人們的環保意識崛起,傳統形式上的線性經濟(一條「開採 > 製造 > 銷售 >使用 > 丟棄」的直線路徑 ) 已不再為人所提倡。「廢棄物」的概念,不過是人們在現有觀念下的刻板印象,那麼如何將「廢棄物」價值最大化呢?早已領先於台灣,思及至此的,當屬位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個新據點 Buiksloterham.。


故事將從1970年代初說起。此時的阿姆斯特丹,做為一個曾經繁盛一時的工業的重地,因不敵大環境的產業沒落,走向衰頹,也因工業帶來的汙染,也沒人敢居住,一荒就是半個世紀多,其中偌大的廠房器械,若沒有人處理,就成了一堆無用的廢鐵。直到一群年輕設計師的出現。「化腐朽為神奇」在他們的手中得到體現,翻陳出新,改造老舊樓房成了辦公室,並與政府合作,把這塊不毛之地改造成荷蘭市中心人口膨脹下的樂土。


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使這項計畫不得不停擺。開發商破產的破產,離開的離開,政府轉而將焦點投向了民間的創意,一場以「永續、創新、低成本」為目標的公民競賽,最後由一群年輕的企業家所提的計畫獲選,他們以循環經濟體系為模型,運用回收的建材打造空間,提供有相同理念的企業入駐,景觀設計也與研究機構合作,種植了可以吸收土壤中污染物的植物,希望在十年內能讓土地恢復生機。


在近100公頃的Buiksloterham中,有許多項目如火如荼的進行,De Ceuvel園區為其中一項,而以咖啡廳為中心,建立一個清潔科技的遊樂場(cleantech playground),遵循著自然界的法則,以循環經濟模型設計整個De Ceuvel園區,封閉資源和能量流轉的循環。其中Café De Ceuvel在2014年的六月開幕。來自阿姆斯特丹港,已有80年歷史的繫船柱,撐起了咖啡廳的門面,用廢棄木材打造而成的建築,揭示著物盡其用的精神。





整個園區有五大部分組成,在此僅舉出其中一例:在船屋頂上的溫室(Greenhouse)實現物質和能源的循環利用,透過污水處理設施,從咖啡廳和辦公空間的廢棄物得到氮磷等肥料,栽種供給於咖啡廳的食物。





但不是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大且空閒的土地來做整體規劃,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想出了另一種解套方法,政府提出以建立自給自足的住宅單元為目標,使用小單元的開發方式,個別出售一個一個的小地塊,吸引了大批擁有共同理念的人們共同建設這塊曾經被人們所遺棄的土地。



逐漸地,這裡形成一股特殊的氣氛,愈來愈多居民朝著循環經濟的方向建立自己的住家,縱使有更大的開發商想前往投資,也不敢忽視當地已凝聚起來的永續發展共識。 這裡沒有城市總體計畫(master plan),傳統的城市規劃法規也可以暫時放到一旁,Buiksloterham提供了自由彈性的空間,讓人們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 例如鋪設水管線,不需要全面鋪設地下水管或建大型水廠,而是少量住戶建設自己的水循環系統,將雨水、汙水分流,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當這些個別的小實驗計畫,逐漸匯集形成一種信念和文化,也促使了當地的自建者和公共建設公司等20多個群體凝聚共識,在2015年簽訂「循環的Buiksloterham」宣言。重新定義城市的功能! 或許,短期內我們不會知道Buiksloterham是否真能成為一個完全循環的區域,但過程中透過充滿實驗性的開放精神,刺激城市追求創新的知識,並由社群自己凝聚起的共識,這就是發展循環城市最重要的核心。


既然荷蘭可以,那我們呢?


核稿編輯:賴澤霖

責任編輯:陳柔彣


資料來源:

1. 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70/4217

( 從咖啡廳到整座城市,阿姆斯特丹打造「循環城市」的最佳實驗室)

2. 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1/3268/4215

(循環經濟:垃圾Bye Bye!今日的產品都是明日的資源)

155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